未来,北京市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上线,让市民对土壤环境“门儿清”。北京市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建议书近日获市发改委批准,项目将建立全市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土壤污染详查和土壤环境质量日常监测提供有力支撑。
市民吃的粮食、喝的水都来自于大地,因此土壤环境不仅关系着大家的饮食安全,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正因如此,在出台“大气十条”、“水十条”的基础上,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形成了针对大气、水、土的全方位政策体系。
2016年底,为深入贯彻“土十条”,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的2018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全市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水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将主要开发建设三个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对外服务系统、基础信息系统。而三系统又具体涵盖了包括“土壤详查数据采集”、“土壤数据资源目录”、“土壤污染防治外网门户”在内的13个子系统。不仅如此,平台还将建设土壤环境信息化数据库和相应软硬件基础设施。也就是说,平台既能对内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又能对外提供数据查询服务。
4100余采样点 历经20余项污染物监测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本市针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共将部署4100余个采样点位,对每个点位每份样品土壤进行20余项污染物检测。在详查的基础上,为加强污染风险防控,需部署相应的国控点和市控点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年度监测,然而目前现有的常规监测信息系统并不能实现这项功能。
因此,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成后,可以通过大数据的保存、更新和统计分析,为开展详查和日常监测提供基础保障,为摸清首都的土壤情况打下数据基础。
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 加强监管效能
据介绍,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后,能够实现环境保护与规划国土、农业和地勘等部门土壤环境相关信息的共享互通。
在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面,信息化平台可以让市区两级环保局共同对修复治理工程进行监管,确保土地治理修复效果达到安全利用水平;在土地安全利用方面,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共享有助于规划国土、住建部门严格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提高相关审核审批工作效率;此外,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实现重点任务在线调度和督查,为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土壤污染防治监管工作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市民可随时查询土壤环境信息数据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外网门户和公共服务系统都在本次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内容中。这就意味着,平台建成后,企业可以在线办理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开发利用 等审批业务,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市民能够及时了解本市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随时查询相关地块的土壤环境数据信息,做到“门儿清”。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原创作品拒绝任何形式删改,看法新闻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